首页 > 资讯 > 月入超十万,一周卖出一年的作品,Web3.0创作是一门好生意吗?
中国经济周刊  

月入超十万,一周卖出一年的作品,Web3.0创作是一门好生意吗?

摘要:区块链技术《中国经济周刊》 记者 郭霁瑶 | 北京报道399元的虚拟时装,4万元的Web3.0又称第三代互联网,是相对Web2.0和Web1.0的一个互联网概念。尽管没有标准定义,但行业普遍将其理解为基于区块链技术,具有清晰的数据产权的分布式互联网。“Web3.0 能够重塑用户与平台的权力结构,解决
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 记者 郭霁瑶 | 北京报道

399元的虚拟时装,4万元的

Web3.0又称第三代互联网,是相对Web2.0和Web1.0的一个互联网概念。尽管没有标准定义,但行业普遍将其理解为基于区块链技术,具有清晰的数据产权的分布式互联网。

“Web3.0 能够重塑用户与平台的权力结构,解决Web2.0时代的创作内容所有权归属问题。”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发展所所长饶少阳称。

如今,已经有一些创作者入局Web3.0,通过贩卖具有数字产权的电子作品获取收入,实现“create to earn”。

这或许是一门好的生意。有受访者表示,许多创作者的单笔收入能够达到2万~10万元;也有插画师开始NFT创作后,收入比之前涨了3~5倍,甚至月入十几万。

Web3.0是否真能开启一个新的创作时代?还是又一次转瞬即逝的财富泡沫?

像做项目一样去创作

提到Web3.0的创作者经济,NFT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

饶少阳称,之所以NFT是Web3.0创作的主要载体,其原因在于NFT解决的就是Web2.0时代所遗留的问题——创作内容的归属权问题。“虽然UGC在Web2.0时代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,但用户所创作的内容所有权到底是归属用户还是平台是模糊的。”而Web3.0 的到来或许会打破这一困境,将内容所有权归还至用户本身,技术实现就是NFT。

所谓的NFT是 Non-Fungible Tokens 的缩写,意思是非同质化代币,是一种区块链数字账本上的数据单位,每个代币可以代表一个独特的数字资料。由于其不能互换,非同质化代币可以代表数字文件,如画作、声音、视频、游戏中的项目或其他形式的创意作品。虽然文件(作品)本身可以无限复制,但代表它们的代币在其底层区块链上能被追踪,从而为买家提供所有权证明。

严格来说,我国的合法平台上目前并没有纯正的NFT,而是数字藏品。国外的NFT基于公链,不受国家监管,公链对所有人开放,任何人可参与、读取数据、发送交易等,性质属于数字资产。而我国的数字藏品则是基于国家管理的联盟链,须要经过内容审核才能上链发布,其定位类似数字出版物,可以理解为受监管的,具有中国特色的NFT。

“入局之后,一星期之内把我一年的画都卖出去了。”原创独立插画师小川向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。去年9月,小川开始接触Web3.0创作,算是比较早入局的国内创作者。如今除了原创插画师,他的个人介绍里还有一个身份标签——资深NFT创作者。凭借NFT创作他的收入也涨了3~5倍,月入十几万。

不只是艺术出身的专业人员入局,曾经有超15年游戏行业从业经历的开山,在今年上海疫情隔离期间,也创作了自己的第一套NFT作品。在他看来,区块链数字版权正激励着更多人投入到艺术创作中,“感觉上是悄悄开启了文艺复兴”。

在提及创作时,几位受访者都喜欢称其为“做项目”。不同于传统的孤独艺术家“单打独斗”,如今的NFT创作者往往需要组建一个分工紧密、各司其职的专业团队,共同完成创作、宣传、发行和销售的工作。

“10k以上的头像项目(编者注:指制造10000个独一无二的头像的NFT项目),至少需要一个产品经理、一个工程师、一个设计师和一个运营人员。”开山如此解释。

设计师负责设计图像,工程师负责将图像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,实现“上链”,并编写智能合约处理相关数据。但这仅仅是开始,后续如何让项目火起来才是成功的关键。在作品制作完成后,项目经理和运营人员需要打造项目的品牌形象,并且在各个平台宣传推广,吸引

“项目团队还需要制定Roadmap(编者注:路线图,在NFT领域中指专为社群增加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专案计划),让社群相信这个NFT的运作是有计划的。”开山告诉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,“上线以后就类似一个公司发行了股票,你必须不断前进,为你的作品赋能。”

开山的作品

而当下业界评价一个NFT的成功与否,往往也不是看作品的艺术价值,而是项目市值,即该项目发行的所有NFT的市场总价值。如果市值高,那么一定是好项目。不断增长的项目市值也能吸引社区成员购买和收藏NFT作品,从而获得经济上的成功。

“能起飞的NFT,首先是‘项目’,然后才是‘创作’。”小川认为现在许多NFT项目都有一些“强绑定金融”的意思在里面。“为了做市值管理,有时还会请明星代言、KOL站台、建立社区、空投奖励等。”

像做项目一样地去创作,也催生了特定的提供上链服务的厂商。“很多人会以外包的形式找专业公司将系列作品的相关数据上链,编写智能合约处理。”小川向记者介绍道。

而在整个创作生态中,最为创作者们所关心的,就是Web3.0能否打破平台与创作者之间严重失衡的权力关系。

有创作者表示,目前在国内,创作者还是需要和平台进行合作,才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流量贩卖作品。因此在当前的NFT作品销售中,很多平台还是会拿走收益的大头。据了解,国内目前没有二级市场,平台售卖也多是以人民币定价,性质更偏电子艺术收藏。“这其实不算‘纯血统’的NFT,国内贩卖的是数字藏品。你可以理解为我上传一幅有链做支撑的电子作品,然后等着别人来买。”小川说。

也有创作者指出,一些平台之所以能够拿走收益大头还是因为Web3.0还没有真正实现。他们强调Web3.0提供了创作者对作品永久的、不用担心被平台剥夺的收益权利,“在国外的专业交易平台,NFT无论转卖多少次,都会有创作者收益。”有创作者向记者透露。

Web3.0中的新艺术与Z世代

显然,上述Web3.0时代的画作与大众认知里的传统绘画,已经属于不同的事物。而回归到创作本身来看,二者也已完全不同。

今年刚毕业的青柑主修计算机视觉,在小红书的R-SPACE平台已经成功卖出多份NFT作品。她希望在Web3.0中推广“人工智能生成艺术”。“简单来说就是你输入一句话的指令,程序会根据指令,在10~20分钟后生成一幅作品。”青柑向记者介绍道,但这背后并不会只是这么简单的操作,她所在的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艺术系统,通过模型、参数、语句调整等协同配比生成图片后,还需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调试,才能生成一张好的NFT作品。

青柑通过AI绘画技术创作的作品

青柑告诉记者,之所以将AI绘画作品放入Web3.0,是因为其作品天然适合NFT。“AI生成艺术具有天然的随机属性,在随机属性里蕴含着独特性,这和NFT的根本价值(非同质化)很接近。反过来,当我们制作NFT时候,也是想在随机中得到一些好东西,所以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使用AI生成艺术去制作。”

这种新形式的艺术在Web3.0的用户中得到了广泛追捧。青柑介绍:“2020年,有一个叫作Art blocks的通过AI生成艺术的项目,当时在NFT领域引起了投资热潮,累计交易额超过了13亿美金。”

不只是青柑,许多创作者都试图寻找新的创作模式。开山也在考虑涉足虚拟形象和虚拟时装领域,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。“Web3.0中的事物变化得太快,在艺术领域的坚持和对新事物的学习才是Web3.0艺术家的核心竞争力。”他说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艺术形式的先锋性,Web3.0的创作往往采用批量生产的方式,即一次性制造成千上万张有细微差异并且打上独特编码的电子作品,常常一个系列需要生产几千上万张,创作本身也就有着工业流水线生产的色彩。而在许多外行人眼中,这种作品会给人一种重复感。

“不就是几只颜色不同的猴子吗?”记者身边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。

青柑认为,这种艺术形态之所以受追捧,抛开炒作不谈,更多的是当下的年轻人想要在太多类似的信息中追求特殊。“工业化时代普遍的大众精神下,人们对于重复的主题+随机变量的追捧就变得不奇怪了——因为我们与众人太过于相似,使用的产品、获取的信息都差不多,在这个基础上,随机出来的特别就显得非常重要。”

为这种新艺术买单的主要群体是“Z时代”。几乎所有的受访者给出的购买群体画像都在19到25周岁。“花费巨资购买NFT头像,对于中年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。但我和身边的伙伴确实愿意,因为只有我们理解这种艺术背后的理念。”有NFT玩家对记者表示。

回归创作本身,遏制金融化趋势

“去年年底那会儿真的是太狂热了,导致我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脑子不太清醒,慢慢地才平复状态。”小川坦言,自己在刚入局时曾因其巨大收益一度被冲昏头脑,跟几个圈子里的朋友交流后,发现大家都有这样的情况。

NFT创作者小川

小川的作品

他告诉记者,如今市场上有很多游资,会找很多大学刚毕业的绘画专业的学生,包装成所谓的艺术家。让这些学生去画零部件(即组成画作的各个部分),画完以后就花两三百元去买一个跑图软件进行批量生产,甚至不用写智能合约。这之后找一个发布平台,对外推广发行就行了。

“现在很多人只画零部件了,而不是整体作品。将各个零部件生硬凑在一起,失去了作品的整体性。”对于如今的创作模式,小川认为其容易导致作品缺乏艺术性。“而这几乎成为现在NFT创作的‘公式’了”。

这种浮躁的市场环境也让他意识到,如果不回归创作本身,长期来看将很难持续。“所以我和朋友就说还是好好画画,别的不需要想。”他说。

小川透露,现如今还有许多抱着赌徒心态的大学生,网贷10多万元购买NFT,结果因为贬值被套牢。

这无疑是一种行业乱象。

饶少阳指出,NFT作为一项区块链技术创新,在促进文化艺术发展、丰富数字经济模式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潜在价值,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。但同时,由于NFT技术与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是一致的,因此容易出现如非法集资、金融炒作诈骗等风险隐患。因此,他强调:“要遏制NFT创作的金融化证券化倾向。”

他建议,国家层面,需要进一步规范NFT的应用场景,发挥NFT在推动产业数字化、数字产业化方面的正面作用,“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认证平台,既保护创作者的知识产权,同时又能真实准确披露NFT的完整信息,防止价格背离正常的市场价值规律”。

(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)

(本文刊发于《中国经济周刊》2022年第13期)

2022年第13期《中国经济周刊》封面

来源:今日头条

作者:中国经济周刊

Tags:
免责声明
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,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世链财经无关。如文章、图片、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、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,请提供相关材料,发送到:2785592653@qq.com。
风险提示: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。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
世链粉丝群:提供最新热点新闻,空投糖果、红包等福利,微信:juu3644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