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媒科技全链条赋能新型泛媒科技体该如何构建?
来源:封面新闻
开栏语
智媒科技新动能
以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理念为代表的智媒技术,正处于史无前例的蓬勃发展期。从探索科技与传媒的结合到如今的深度融合,一个横跨新闻、文化、教育和营销领域的新型行业模式已悄然诞生。在智媒技术新动能催动下,重塑内容生产链条,打通媒体融合“最后一公里”,乃至推动跨行业协同发展,传媒行业的圈层边界已被打破,正全面迈向数字经济发展新蓝海。
从今天起,封面新闻推出“智媒科技新动能”系列主题访谈报道,广邀行业大咖,聚焦智媒科技,探讨智媒发展新未来。
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陈彦霏
媒体行业与科技的数字化结合,从发轫之始到方兴未艾,已展现出巨大潜力。依托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移动互联网、云技术等科技,媒体融合向纵深迈进,传播内容愈发数字化、智能化。也是因为科技赋能,传播形式呈现泛媒化,人与人、人与物、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被重构,万物真正实现互联。
如何构建泛媒科技体新模式?泛媒科技体未来又将朝着哪些方向发展?封面新闻记者对话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王晨,人民在线技术总监冯伟,腾讯云传媒行业总经理舒文琦,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沈阳等行业大咖和专家学者,寻找答案。
内容科技深度融合
传播去中心化、智能化、个性化
内容与科技的结合,是新闻传媒行业永恒的主题。
从报纸到PC、再到手机端,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,传播形式的多元,无一不是科技发展的结果。科技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要生产力,也影响着泛媒发展的关键环节,这已是全行业普遍共识。
在冯伟看来,内容与科技的结合,已经在内容生产的关键环节——内容生产、内容安全、内容分发、内容应用中呈现创新。尤其在内容生产和内容应用方面,近年来行业内出现的智能写作、智能机器拆条、自动字幕和配音等产品,都极大地提高了内容生产的工作效率,减少了人工工作量。但与此同时,在内容审核、内容安全等方面,科技的介入还不够。冯伟表示,在未来的泛媒发展中,类似隐性版权风险这种人工难以识别的问题,可以借助智能化科技手段解决。
科技助力传播载体迭代升级,媒体融合逐渐走向多元化、交互式的发展方向。“交互式传播特性的背后,都具备社交属性,无一例外。”舒文琦表示,社交属性让信息投放更加精准,推荐也越来越精准,常规社交逐渐变成圈层社交。他还提到,未来泛媒体传播将呈现去中心化的特点,即不拘泥于一个传播载体,而是一传十,十传百的圈层式发展性社交传播。“这其中,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给传播提供溯源与可信的保障。”
除了传播载体越来越具备社交属性,在沈阳看来,泛媒体发展过程中的各项要素越来越丰富。“泛媒体可以提供更直接的服务,技术要素和服务要素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媒体形成新生态,让媒体与用户之间有更多触点,增加用户黏性。”沈阳提到,也是因为这样的发展模式,大众传播将逐渐演化为更加智能化的个体性传播,媒体可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那么,未来泛媒体科技体可以在哪些领域布局?王晨表示,在交叉学科领域深耕布局的机构和团队将会赢得更多机会。至于媒体机构,王晨认为,要构建泛媒科技体新模式,媒体是基因、是底层基础,而创新则围绕媒体需求展开,“要实现这样的变革,最重要的是人才结构的优化。”
科技赋能媒体产品
呈现超高清、低延时、沉浸式和强交互特性
5G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新技术赋能泛媒体产品,让视频、音频、文图等多种泛媒体产品类别不断创新,尤其是音视频,已成为泛媒科技发展的主战场。
“音视频将会是泛媒科技体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。”冯伟提到,音视频能带来极大的用户黏性,未来会朝着超高清、低延时、沉浸式和强交互方向发展。
就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北京冬奥会赛场上,8K超高清技术让用户足不出户便可身临其境般观看赛事,感受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。超高清、低延时、沉浸式和强交互的发展方向,将传统的、需要面对面完成的场景内容搬到线上,也带来了泛媒科技体发展的新方向。
冯伟表示,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,一些新产品如AR眼镜的问世,可以解决跨语言交流的需求,“未来我们要走出去,讲好中国故事,这也是必不可少的。”
除了音视频,科技赋能之下的新闻报道,可以清晰地呈现事件发展的脉络和支线。舒文琦举例,最近突然火爆全网的王心凌,依托泛媒体技术,可以清晰梳理王心凌爆火的时间线以及她个人的成长经历、舞台表现等。对任何一个支线感兴趣的人群,都可以顺着脉络了解相关信息。
“这样的呈现,更强调某个时间线对应的长尾效应和关注纬度。有了这样的知识图谱,人们可以去关注自己想关注的新闻背后的故事。”舒文琦说。
元宇宙影响
泛媒体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
2021年以来,元宇宙概念持续火爆。受元宇宙概念影响,媒体行业和科技公司纷纷开始探索虚拟数字人应用的新场景、新模式和新边界。
在冯伟看来,元宇宙概念下的应用探索,大都以提高工作效率为前提。在虚拟数字人的场景中,内容生产环节中的基础工作,可以由机器来完成,人可以从事更高阶的工作。
在泛媒体应用中,元宇宙可以丰富场景。舒文琦举例,当下的远程交流大多依靠在线访谈、视频电话或是会议模式,形式相对单一枯燥,“在元宇宙场景下,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大屏,依靠远程、虚拟空间、文本技术等来摆脱相对干瘪、枯燥的会议模式,从而拉近距离,增加互动性。”
受元宇宙影响,物联网智能终端将会持续升级,电视、打印机、空调等生活中常见的设备最终将全面自动化联网,成为信息流转的载体。另一方面,沈阳提到,伴随泛媒体科技的发展,尽管媒体渠道有了极大丰富,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会更加准确,“因为技术工具形成的中介会有屏蔽性,从而影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。 ”
泛媒科技体创新
“媒体+技术”融合走向纵深
“封面新闻为什么能够完成转型?就是既有主流媒体的底线思维,又有科技团队的创新应用。了解媒体的业务逻辑和传播规律,又掌握相关技术,就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去开发一个产品。”舒文琦表示,基于这样的前提,开发的产品才能适配场景。
辨别自己的优势和基因所在,同样也是王晨对未来泛媒科技体发展方向的建议。她表示,媒体在拥抱新技术的过程中,要围绕核心竞争力,以“媒体+技术”为逻辑起点。因此,在顶层设计过程中要有培养泛媒科技复合型人才的意识,“这类人才是目前媒体机构特别需要的,也是市场上特别稀缺的人才。”
在冯伟看来,新闻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公信力、深度报道能力和对事件本质的挖掘能力,“在舆论形势和国际形势更加复杂的当下,更应该发挥新闻媒体定海神针的作用。”在增强媒体公信力的过程中,科技可以发挥强有力的助力。例如在应对虚假信息、伪造的音视频时,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去伪存真,进行识别;在新闻报道中,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版权维护。
除了高度的公信力,泛媒体同样需要直面重大新闻叙事。沈阳表示,在科技赋能之下,媒体可以调整叙事方式和覆盖渠道,把正能量传播做得更好。“在元宇宙时代,内容故事爆炸性增长,但优质知识产权内容是稀缺的。”他表示,优质知识产权内容运营在未来将越来越重要。
至于“媒体+技术”的下一阶段融合,舒文琦提出了融合的四个方向,包括生态与产业的融合、技术与运营的融合、生产与办公的融合、场景与安全的融合。
这其中,生态与产业的融合中,可以将传播内容转化成信息图谱,让信息传递更加全面化、系统化;技术与运营要实现目标的统一,朝着同样的方向使力;生产与需求通过融合实现高度一致,达到生产的降本增效;在场景与安全的融合中,实现不同的安全模式适配不同的场景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
- 免责声明
-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,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世链财经无关。如文章、图片、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、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,请提供相关材料,发送到:2785592653@qq.com。
- 风险提示: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。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
- 世链粉丝群:提供最新热点新闻,空投糖果、红包等福利,微信:juu3644。